最近,xhs的赶海区似乎已经被一种粉嘟嘟的小水母“占领”了。在青岛前海及烟台养马岛一带,这些小家伙出镜率极高,甚至用矿泉水瓶在水中随便舀几下便可将其捕获。
当纷至沓来的游客一同目睹这一奇观的同时,也会有人不禁提出种种疑问:这些小东西到底是啥?它们从哪儿来?为何会在此刻相约山东近海“搞团建”?有没有毒?能不能养?
其实,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家伙,便是在互联网上被传得神乎其神的“永生水母”——灯塔水母。这一物种既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永生”,亦远没有营销号口中的那般神秘。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它们的真实面纱。
小小水母,大大难题
灯塔水母并非某个物种的专称,而是丝螅水母目-棒螅水母科-灯塔水母属物种的统称。伞状体大小、水螅体触手数目、性腺颜色等性状,是区分不同灯塔水母物种的关键所在。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北美洲东海岸一带的帽状灯塔水母(
Turritopsis nutricula),有关灯塔水母属内究竟包含多少有效物种的问题仍存在诸多争议,甚至还有很多尚未被描述的隐存种 ©smithsonian_marinegeo
自大航海时代以来,一些灯塔水母早已借助人类的力量将自己的领域扩展至全球。比如模式产地位于地中海海域的多氏灯塔水母(
Turritopsis dohrnii)如今便已借助船只的压舱水,顺利扩张到了加勒比海、日本海、中东太平洋等海域,这一物种甚至为了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而演化出不同的适应性特征。
凭借着压舱水作为媒介,多氏灯塔水母如今已成为全球性的入侵物种,但其具体的入侵危害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Blue Planet Archive
那么,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海域的灯塔水母究竟是哪一种呢?遗憾的是由于缺乏全面且系统的研究,目前还没有答案,很难单凭图片来判断山东沿海的灯塔水母究竟是哪一种——或者说哪几种。
采集自青岛的灯塔水母 ©洛澜
永生?做不到,告辞
1988年,德国海洋生物学家克里斯蒂安•索默(Christian Sommer)在地中海沿岸度假时,首度在顺手捕捉到的多氏灯塔水母上观察到了一种奇异的现象:几天时间内,在缺乏食物的缸中,居然突然出现了诸多灯塔水母的水螅体!很显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这些水母并不能够通过常规的有性繁殖手段产生水螅,这种反常现象引起了索默极大的兴趣。
我们之前讲过刺胞动物的世代交替现象,即大部分情况下是有性生殖产生的水螅体和无性生殖产生的水母体交替出现,水螅体横裂产生水母体,水母体精卵结合才能产生水螅体。
后续研究证明,这些水螅体与灯塔水母的一种特殊机制——“逆向发育”息息相关:当灯塔水母感受到外界胁迫时,其体内已分化的细胞便会通过转分化途径重新变回干细胞状态。在这一过程中,灯塔水母的触手会逐渐消失,钟状体也会逐渐溶解。随后,分化出的干细胞会进一步发育,最后生成全新的水螅体,整个过程仅需2-3天。
最终,新生的水螅体会通过横裂产生新的小水母,继续延续其在海洋中的血脉。这原本是水母们都会经历的世代交替现象,只不过,灯塔水母可以通过自身细胞的转分化,直接跨过精卵结合这一步,从某种程度上靠自己就实现世代交替现象的“轮回”。
多氏灯塔水母的“逆向发育”全过程:从水母体(图1)逐渐发育为胞囊(图4),最终演变为水螅体(图7) ©MARIA PASCUAL TORNER
所以,灯塔水母的所谓“永生”并非是个体层面的长生不死,其本质是对抗恶劣环境的一种无性生殖策略。在环境适宜时,它们还是会优先会采用更具优势的有性生殖繁衍后代。只有当受到饥饿、高温、盐度异常等外界不利胁迫时,这种“逆向发育”机制才会被启动,助其绝路逢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多氏灯塔水母的发育过程示意图 ©britannica.com
其实,可能并非所有的灯塔水母都存在“逆向发育”机制,如今生物学家仅在多氏灯塔水母、红灯塔水母(
Turritopsis rubra)及部分未命名灯塔水母身上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且有关观测仅局限于实验室人为诱导条件下进行。目前并未在野生环境下观察过灯塔水母的“逆向发育”全过程(灯塔水母因为个体小、而且会到处漂,在野外没法长期观测),更无法得知其它灯塔水母物种到底是确实不具备此类能力,还是存在尚未被我们所知的、更加复杂的诱导机制。
同样,“逆向发育”行为也并不仅仅存在于灯塔水母身上,包括波状感棒水母(
Laodicea undulata)和海月水母
Aurelia aurita)在内的几种水母也被确认存在类似的能力。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一机制的发现对于生物发育学而言是革命性的, 未来可能会在器官培育和移植、生物克隆、细胞衰老和再生研究等领域发挥其重要作用。
海月水母:哎嘿,想不到吧?我也行 ©Dirscherl Reinhard
值得一提的是,灯塔水母凭借着“转世轮回”的特性、小巧可爱的外观,成为继海月水母、海蜇、桃花水母等刺胞动物“明星”后又一大“网红”。
当然了,像众多科普文章中有关灯塔水母可以“返老还童”、“长生不死”的传言,那几乎是不可实现的。从细胞角度而言,灯塔水母的细胞同样会经历正常的细胞周期,最终走向凋亡;而从个体角度来说,即使是经历过“逆向发育”,从生物学角度上,其后期诞生的水螅体也与最初的水母体不能再算作同一个体。
或许说起来没那么浪漫,但这些小东西确实会和我们一样,经历生老病死。灯塔水母的水母体寿命仅有一个月左右,它们会在这短暂的时光中成群出现在水面附近。
水母也有“大小年”
全球热带至寒温带的海域都能发现灯塔水母的身影。但通常而言,在表层水温相对较暖的初夏时节,我们更容易看到在海面成群结队的它们。在中国沿海,灯塔水母的水母体通常会在6-7月出现在近岸海域,尽管其体型娇小,但架不住数量多啊,数以万计个体组成的群体,确实会给人们带来亿点点震撼。
漂的不是垃圾,是水母!@我梦游你的梦E
而在一年中的其它时间里,它们也并没有消失,只是以水螅体的形式在底层海域“养精蓄锐”罢了。由于水螅体形态微小,且藏在海底的附着物上,看上去更像植物或藻类而非动物,因此这一阶段的它们仿佛隐身了。只有当水螅体通过横裂生成横裂体,进而发育成水母体时,才变成我们所熟知的模样。不明所以的人看到此景,还真以为这些小东西是凭空出现的呢。难怪在“化生说”盛行的古代,诸种水母会被渔民臆想为“由水沫凝结而成的生物”。
同时,灯塔水母每年的种群数量还受表层水温、浮游生物量、洋流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从而呈现出差异显著的年际变化趋势,换句话说,就是灯塔水母有“大小年”之分。2025年恰巧是山东沿海的灯塔水母“大年”,因此你刷到的“水母冲浪”、“捞透明小果冻”这些视频,就统统不奇怪了。
如今,我们对灯塔水母种群的爆发机制仍不明确 ©洛澜
目前我们尚不得知国内沿海灯塔水母种群爆发的具体机制,对于这一现象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缺乏深入且系统的研究。一些大型水母(如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等)的大规模爆发往往被视为是生态失衡的标志,也确实在渔业生产、沿海旅游、发电等方面造成了负面影响。
但对于像灯塔水母这样的小型水母,由于认知缺乏且重视程度不够,如今很难去客观评价其爆发对海域生态及人类社会是否会带来危害,这一切还有待进一步的评估。
水母吃水母?
体型娇小的灯塔水母有着很强的适应性,甚至在受到油污污染的封闭港湾中也能看到它们的身影。但这些小家伙的生存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比如说,大量降雨后表层海域盐度的骤然降低,和肆虐的风暴潮都会迫使它们前往深水区“避风头雨头”。
而有些麻烦可是避都避不开的。下面讲个发生在我身边的案例:
我有个朋友喜欢野采水母并养在缸里观察,上个月在码头附近捞到了不少灯塔水母。当时他就注意到,其中一种长得格外大,大概是其它灯塔水母的三四倍。但他当时并没有在意,还是将它们混养在一起。结果刚入缸几分钟,就看见这种格外大的“灯塔水母”抱起其它灯塔水母开啃了……一晚上的功夫,缸里面十几只灯塔水母就被吃个精光。
原来,这个酷似灯塔水母的家伙实际上是厦门隔膜水母(Leuckartiara hoepplii),一种专门以其他水母为食的水母。在野外,它们是灯塔水母的主要天敌。它们会用修长且富有粘性的触须捕捉灯塔水母,再将其送入口中慢慢享用。除了捕食灯塔水母这样的小型水母外,它们还会集群攻击海月水母等大型水母,算得上是水母中的“反差萌杀手”。
大嚼灯塔水母的厦门隔膜水母 ©洛澜
所幸,作为R对策物种的灯塔水母主打一个多生多育,总有掠食者吃剩的活下来,它们也因此得以在初夏时节山东沿海表层的浮游生物群落中占据一席之地。
灯塔水母的伞缘具有可收缩的触手,这是它们捕食的“利器”。在捕食时,灯塔水母会充分舒展自己的触手,用其上的刺细胞麻痹桡足类、枝角类等浮游动物,随后将它们送入口中,经粉红色的垂管抵达胃腔进行消化。
“开饭啦开饭啦!” ©ja.Wikipedia
值得一提的是,它们漂在海中的模样酷似飘逸的小小灯盏,而“灯塔水母”一名正是由此而来。相较于其它因透明度高而可以轻易实现“隐身”的水母而言,红色的垂管使得灯塔水母即使是在相对浑浊的海水中也清晰可见,这也导致集群的它们极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中间泛红的部位就是垂管 ©洛澜
当受到惊扰时,灯塔水母便会收起自己的触手,此时的它们已与舒展时飘逸的形态大相径庭,判若两水母。触手缩起更容易蓄力和快速“跑路”。不过灯塔水母并不是很会游泳,它们更喜欢借助海流“飘荡东西”,或是直接悬停在静水之中小憩。在短暂的时光中,这些小家伙就这样优哉游哉地飘荡在海中。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会不会蜇人?能不能养?
那么,灯塔水母会不会蜇人?能养吗?大量捕捞它们是否会影响这一物种的生存及其所属的近海生态?
灯塔水母的刺细胞确实存在毒性,但相较于白色霞水母等真正能蜇伤人的物种而言,这些小家伙的毒性还是比较低,难以对人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如果你本身是过敏体质,那就要多加小心了,灯塔水母的刺细胞虽不会造成严重的蜇伤,但部分过敏体质人群接触后却可能引发红肿、瘙痒等症状,致命是不致命,但可够难受一阵的。
因此,遇到不认识的海洋生物,可千万别随意上手!当面对毫无“边界感”的人类时,看似柔弱的水母同样会展现出它们“刚强”的一面来。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很多人可能以为,身为“永生水母”的灯塔水母一定非常皮实好养,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这些小家伙非常难伺候。由于本身较为脆弱,在捕捞灯塔水母的过程中极易对其纤弱的触须及伞状体造成损伤,必须采用合适的网具,加以小心才能避免;其饲养环境不仅需要一定的水流和适宜的温度,还需要投喂丰年虾卵或其它浮游动物作为饲料。即便如此,圈养环境下的灯塔水母仍极易因环境不适而死亡,或是直接引发“逆向发育”,在缸内产生新的水螅体。
鹤冈市立加茂水族馆展示的灯塔水母 ©鶴岡市立加茂水族館
在实验室环境下,灯塔水母的饲养仍是颇考验技术的“精细活”,几种具有转分化能力的灯塔水母本有着成为模式生物的潜力,却因为难以在实验室中规模化饲养并连续诱导其多代“逆向发育”而很难得到推广。
以研究最为深入、广泛见于全球海域的多氏灯塔水母为例,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也仅有日本京都大学实现了其多代“逆向发育”的诱导和培育。再加上不耐运输,灯塔水母在水族馆中的展示也并不常见,只有部分沿海地区的水族馆会趁其大量出现于近岸时进行采集和展示。
京都大学培育的多氏灯塔水母水螅体(红圈内) ©benikurageman.net
但时至今日,我们仍不清楚这些小家伙对于近海生态系统而言,究竟有着何种重要的意义,我们现阶段甚至无法断言,目前在山东沿海大量出现的灯塔水母究竟是世代生活于此的“本地居民”,还是随压舱水扩散而来的入侵物种。我们并不能在并未了解其生态位的情况下,就简单地将它们笼统定义为“有害生物”——毕竟,它们可能同样在海洋食物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由于种群迭代快且数量庞大,处于爆发期的灯塔水母从某种程度上确实是“难捞完”的。但如果你没有做好饲养它们的准备,仅仅是将它们随意放置于瓶中或桶中,被捕获的它们会慢慢褪去光泽,变得瘦削、干瘪起来,最终“香消玉殒”,只留下融入瓶中海水的一摊浓水。所以与其抓上满满一瓶垂死挣扎的灯塔水母带回家中,不如就给它们拍张海中生态照,或者观察完将它们放归大海,让更多人能够欣赏这些小巧而美丽的海中精灵。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伴随着表层水温的持续升高,七月中下旬,原本数量庞大的灯塔水母将会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但不必担心,广袤的山东近海并不会因为灯塔水母的退场而沉寂下来。伴随着盛夏的到来,海月水母、白色霞水母、海蜇、越前水母等大型水母开始登场,继续向世人宣告着,这些延续了5亿年的家族传奇仍会将它们的故事续写……
来源:博物
编辑:yhc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