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探索新医科建设的“复旦经验”
2025-07-09 17:12  浏览:248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参展网”
温馨提示:为防找不到此信息,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参展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将建成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列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需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发展壮大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教育强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需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些都对新时代新医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加快推进新医科人才培养,适应健康中国建设新目标、人民生命健康新需求、科技发展新趋势和国际人才竞争新挑战,既是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迫切需要,又是医学院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和担当。

近年来,复旦大学围绕医学拔尖人才培养开展探索实践,除了深化医教协同机制,培养国家卓越临床医师,还注重科教融汇,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打造产教融合平台,培养“医学﹢X”复合型人才。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深化医教协同机制
培养卓越临床医师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要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深入实施国家卓越医师人才培养计划。复旦大学创立了“5﹢3﹢X”的本研融通培养体系,“5”代表5年医学本科培养,“3”代表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专硕培养,“X”代表专科医师培养阶段。该体系通过终身医学教育持续追踪前沿科技,帮助学生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临床实践能力,旨在打造兼具深厚临床素养与科研创新能力的卓越医师科学家和医学领军人才。与“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的两项教育改革成果,分别在2022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2014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022年以来,复旦大学按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要求,强化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培养与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并举的科研能力训练,推动八年制临床博士后制度落地,通过“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体系、优化课程设置、转段考核评估、科研能力训练、临床规培接续、管理机制创新、学位授予突破”等举措,不断深化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培养模式改革。同时,学校创新探索“MD(医学博士)﹢PhD(哲学博士)”双学位教育培养模式,培养未来的医师科学家。

2023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联合英国牛津大学共同推出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合作培养项目,每年支持一批中国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在学期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PhD学位。2023—2024年,复旦大学5名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生申请并获批赴牛津大学攻读PhD学位,在肿瘤、感染、免疫、医学遗传等领域选择学位论文研究课题,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答辩获得牛津大学PhD博士学位,返回复旦大学继续攻读MD博士学位。

拓展科教融汇视野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复旦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和中西医结合5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第五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6个参评学科全部获评“优秀”,其中2个被评为“优异”。复旦大学被认定为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在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中,学校基础医学、药学专业分别被列为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和护理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复旦大学拓展学科专业育人功能,科教融汇,大力建设医学﹢AI双学位项目。学校系统打造AI-BEST课程体系,即面向全校本研学生,以人工智能(AI)数理基础和编程训练、应用工具训练和场景开发、AI伦理教育等通识核心课程和通识专项课程为主的AI通识基础课程(AI-Basics);面向有相关学科背景基础的学生,聚焦人工智能本学科的核心领域,以AI相关学科的基本性、共通性的知识体系及核心技术的专业类课程为主的AI专业核心课程(AI-Essentials);在院系已开设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重构或新建,侧重于将AI技术与各学科核心知识相结合的Al学科进阶课程(AI-Subjects);关注具体专业领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及特定产业应用场景,进行AI技术应用与延伸的Al垂域应用课程(AI-Thematics)。

复旦大学近年来推出本科生导学团队制度,由专业学术导师带领低年级本科生开展实验室课题研究和现场实践研究,以激发学术兴趣,培养科学精神,培育科学素养,激励创新探索。如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指导本科直博生刘聪作为第一作者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高水平论文;药学院马国教授指导本科生丁雅楠在《药理学研究》杂志上发表高水平论文。

2023年12月,复旦大学本科生团队项目“循数医疗——临床专病自动化,单病种管理平台”从151个国家和地区的421万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以金奖第一名和排位赛第一名,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季军,这是迄今新医科本科生获得的最好成绩。

2023年7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次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8所高校本科生中试点青年学生项目,同年12月,基金委在20余所高校试点开展博士生资助项目。2023—2024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4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项目资助。2024年,复旦大学医学生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篇,在中国科学院一区期刊发表论文260余篇。

打造产教融合平台
培养“医学﹢X”复合人才

复旦大学打破产教融合学科专业壁垒。医学本科生专业和学院一级学科属性基本一致;研究生学科专业则体现出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深化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可以招生培养并授予理学、工学、医学和管理学门类的学术学位,也可以招生培养并授予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等医学门类的专业学位,还可以招生培养并授予“生物与医药”工学门类的专业学位。

复旦大学创新产教融合平台组织模式。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2020年11月落户复旦大学的上海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正是这样的医药基础研究创新基地。

该研究院承担了国家和上海市级重大专项,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围绕重大传染病病原学和生物安全、临床试验和诊治、大数据与预警预测、防控策略等方向开展研究。研究院招生专业方向包括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的流行病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治理和应急管理等,按照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药学、生命科学、公共管理等博士生导师所在学科专业确定培养方案和学位授予,已招收培养400余名研究生,发表相关论文200余篇,其中高水平论文40余篇。复旦大学2023年获批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全国仅15家)。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文: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吴凡 汪玲

编辑:胡彬 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管仲瑶 徐秉楠


发布人:2e06****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