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湖北云梦秦汉简牍:彰显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真切与鲜活
2024-11-09 08:26  浏览:2115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筹货展会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筹货展会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11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习近平总书记详细听取简牍内容、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研究情况介绍,指出要继续加强考古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作为“简牍之乡”的云梦,不仅有举世瞩目的睡虎地秦简,还有新近在郑家湖墓地出土的“中华第一长文觚”。随着释读和研究的深入,简牍中蕴藏的文化密码不断被破译,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更加真切、鲜活。

云梦,东周时期原属楚,不晚于战国中期,该地建有城邑(后称楚王城),并成为楚国的重镇。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伐楚拔郢占领安陆,设南郡安陆县,云梦楚王城为县治所在地。如今的楚王城旧址附近,分布着众多战国秦汉墓地,包括睡虎地、龙岗、大坟头、木匠坟、珍珠坡、江郭及郑家湖等十余处,其年代多集中在白起拔郢后至汉初。考古研究表明,这些墓主人主要是秦人、楚遗民,以及迈入汉王朝门槛的秦楚后裔。作为楚、秦、汉政权更替重要历史节点的亲历者,他们共同见证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


▲ 湖北省博物馆展出的云梦睡虎地秦简主人“喜”的3D复原头像。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折射秦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云梦秦墓

秦占领安陆至秦统一六国期间,云梦一直是秦人统一南方的战略要冲。当时,云梦楚王城水陆畅通,北扼随枣走廊咽喉,南临千里云梦古泽。秦之南郡安陆县,县境所辖自随州以南直抵长江,顺涢水而下,可封控江汉;东面则接壤楚境,臂指淮陈,为秦楚交战的前沿。云梦楚王城成为秦人固守的政治重镇,更是秦军东进南下的桥头堡,后来也是秦始皇南巡狩猎祭祀的云梦行宫所在地。

郑家湖等云梦秦墓是战国末至汉初南方地区秦文化色彩浓郁、特征鲜明的墓葬,随葬的日用陶器组合与西北秦墓出土器物高度一致,屈肢葬、西头向等典型的秦文化葬俗也十分明显。典型秦文化墓葬在云梦的出现,正是秦人占领安陆并进行有效治理的体现。

云梦秦墓的秦文化要素丰富,整体接近西北秦墓而有别于其他关东秦墓,这些都表明墓主多是征召而来的秦人士兵和留守官吏及其家属。从殉牲习俗特别是头蹄葬来看,墓主还包括西北戎人及其后裔。他们中有不少人亲历了秦统一战争,如睡虎地秦简墓墓主“喜”曾三次入伍,参加了伐魏、攻赵战争。


▲ 头蹄葬。

郑家湖M257墓是整个墓地级别最高的一座墓,从其随葬日用陶器组合、屈肢葬、殉牲习俗来看,墓主应是西北秦人。据考古分析,墓主出生在西北旱作区,但在少年时期来到江汉平原直至去世。墓主死亡年龄在45岁左右,其棺内人骨架两侧摆放有三把铜剑,剑锋伤痕累累,表明墓主应是一名征战多年的武士或将军。考古研究显示,墓主下葬年代在秦代,如此算来,他至少为秦统一六国征战了近20年。

睡虎地秦墓曾出土我国考古目前发现的最早家书。“二月辛巳,黑夫、惊敢再拜问衷,母毋恙也?”这是秦代士兵“黑夫”和“惊”写给长兄的木牍家书。从家书中可知,“黑夫”兄弟俩曾参加了秦国攻打楚之陈郢(今河南淮阳)的战争。

一个值得一提的历史细节是,云梦出土陶器上“安陆市亭”的方形戳印,从战国晚期至秦代、再至汉初,不曾间断地出现,模印的风格与尺寸也看不出任何变化。这说明“市亭”这种基层监管机构在此期间一直延续使用,也表明秦制一统在基层因袭相承。

记载秦楚往事、文化交融的简牍遗墨

云梦地区出土了珍贵的木牍文本、罕见的板画图像,还有大批精美绝伦的秦文化漆器。它们能够幸存于世,得益于千载难逢的饱水古墓,正是在这种相对稳定的“恒温恒湿”环境里,历史的细节才留存得依然鲜活。睡虎地秦简、郑家湖墓地的“中华第一长文觚”等,为研究楚、秦、汉政权嬗递,秦汉大一统进程中的历史文化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填补了传世文献的诸多空白。

1975年12月,沉睡2000多年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出土面世,震惊考古界。1155枚竹简、约4万字,这是墓主“喜”在生前摘抄、记录的“工作笔记”,内文为墨书秦篆。这些竹简记录的内容主要有《编年记》《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种和乙种等十篇,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


▲ 葬具木板画。

睡虎地秦简不仅揭秘了墓主“喜”的生平履历,还记录了秦代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和秦统一六国的许多大事。其中,《秦律十八种》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备的古代法律文献,从农业生产到仓库事务,从货币管理到驿传供给饭食,都有明确规定,被誉为“中华第一律”。其法律条文、法理逻辑等,对研究我国古代法制史具有重要意义。

睡虎地秦简的不少文字材料直接或间接反映了这一时期各民族融合的历史事实。由《法律答问》的简文可知:秦人以“夏”自居,称臣属于秦的其他族群父母所生之子以及出生在秦地之外的人为“真”。简文显示,除了秦人,其他族群的首领在法律上也受到一定的优待,秦人与其他族群的通婚受到法律保护。

睡虎地秦简《日书》分甲、乙两种。甲种《日书》中不仅记载有来自秦地的建除之法(根据天象占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方法),亦有与湖北江陵九店楚简《建除》和《丛辰》基本相同的内容,后者是楚人风俗信仰。甲种《日书》中还载有秦、楚纪月对照。由此可见,楚地原有的禁忌和凶吉观念被整合进南郡秦人的信仰体系,这从日常生活的禁忌信仰角度反映了秦楚文化的深层交融。

2021年,郑家湖墓地出土的一枚木觚,以秦隶书写,约700字。这篇被誉为“中华第一长文觚”的策问类文献,记载了东方谋士游说秦王休兵罢战、与民休息,其体例、文风与《战国策》一致,纵横色彩鲜明。


▲ “中华第一长文觚”。

据专家考证,木觚记载的事件可能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国势头强劲,东方五国结盟抗秦,取得暂时胜利,谋求与秦休战,故派谋士前往秦国游说秦王。谋士先引“以不义反为义”“桀纣亡国,吴人失其先王冢庙”等典故,暗示秦王当以史为鉴。之后,谋士又以自己所见所闻,劝说秦王止兵,使民安居乐业。最后,谋士细述秦国地广、兵强、人众、物丰,暗喻秦王应当“知足”。当时正是秦统一六国鏖战之际,墓主撰写或抄写甚至仅仅是珍藏这份文本,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墓主的厌战倾向,这种倾向可能与其文人背景有关。

记录秦楚往来、和平共处的古墓遗存与葬俗

在郑家湖墓地,秦人与楚人毗邻而葬;在相邻的江郭墓地,秦人与楚人混葬,这些都是他们混居的空间体现。考古研究清晰揭示了当时南北人群的频繁迁徙和密切互动,是族群融合的生动写照。

在云梦高等级秦墓出土器物中,楚式青铜礼器组合与秦式日用陶器组合共存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有楚式与秦式礼器共存的现象。譬如郑家湖M257墓,出土了鼎壶铜礼器组合4套,壶有方壶与圆壶两种,铜鼎则包括2件秦式鼎、2件楚式鼎。楚式青铜礼器在秦人上层墓葬中较广泛出现,楚式礼器与秦式礼器二者共存的现象表明,秦文化勇于革新、兼收并蓄,秦人对楚文化礼制的接受程度较高。


▲ 铜器组合。

云梦秦墓还出土了不少北方游牧民族风格的饰品,其中以带钩(古人用来扣接束腰革带的挂钩)最为常见。动物造型的带钩流行于东周时期的北方戎狄之间,战国时期赵国受其影响也比较流行。郑家湖M277墓出土的铜带钩,后蹄翻转的造型细节具有明显的北方特征,但兽头与中原流行的螭虎纹的头部有些类似,整体呈现出战国末到汉初的时代特征。这种带钩反映了秦人与北方游牧民族的交流融合。


▲ 铜带钩。

墓葬出土的漆器同样体现了当时不同族群的往来融合。如郑家湖M346墓出土的漆盂,其内底正中为飞奔的骏马,马身体扭曲成S形,马头弯曲向下,嘴略呈喙状,前蹄蹬踏, 后蹄因后肢反卷而与前蹄相背。这种马形象在北方草原地带相当常见,一般认为是战国晚期我国北方动物纹饰吸收阿尔泰艺术的风格特征,开始出现怪兽纹、后半个躯体翻转的动物形象等。这种马形象在云梦的出现,或与秦人中的西北戎人有关。


▲ 马纹盂。

此外,从郑家湖M234墓头厢与棺室之间板门上的绘画,也可看到鲜明的秦文化标识。如作为祭器的扁壶图案和可能象征苍穹的树叶纹组合图案,扁壶是典型的秦文化器物,树叶纹则多见于秦都咸阳和秦东陵出土的瓦当。画中的仙鹤形象也很突出,这种仙鹤形象早在长沙子弹库楚帛画已出现,故板门上的仙鹤绘图应是受到楚文化的影响。

从葬俗上来看,头蹄葬在云梦睡虎地和郑家湖墓地中多次出现,这一葬俗一般被认为与北方戎狄有关。楚、秦甚至包括西戎的葬俗在同一秦墓中共存,是文化融合的鲜活体现。具体而言,楚文化因素包括棺椁结构上带头厢或边厢、椁内开设门窗,墓坑内填充青膏泥、楚式铜礼器和典型楚文化陶器等。秦文化因素包括随葬釜缶等日用陶器组合,屈肢葬、西头向等葬俗,多与西北秦墓高度一致。西北戎人习俗包括随葬动物头骨、蹄骨以及带钩等。

见证民族融合、走向统一的郑家湖墓地

郑家湖墓地位于楚王城城址东南郊,西距睡虎地墓地约3000米,2020年和2021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清理古墓300多座,墓地东南片区为楚文化墓葬,西北片区为秦文化墓葬,二者毗邻而葬。郑家湖墓地反映了秦楚融合乃至中华民族融为一体的过程。该项目曾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考古学者对郑家湖墓地秦墓12具个体人骨进行科学检测,重建了他们的迁徙行为和生活史:5人出生于南方稻作区,7人出生于北方旱作区;9人有远距离迁徙。

这些墓主生前的生活轨迹也不尽相同。如M276墓,从随葬的日用陶器组合和墓坑中的黄牛头蹄葬来看,墓主很可能是个西戎女子。她出生在西北,并在那里度过了少年时期,青年时期才来到南方。类似身份的还有M346墓的墓主。M290的墓主应是一位出生在南方的女性,在北方度过了青少年时期,成年后又回到了南方。M225墓的女墓主应是出生在随枣走廊两侧的灰岩山区,成年后才来到云梦,随葬的日用陶器组合以秦式器为主,混有一件典型的楚式陶器——圜底双耳罐。她或许是本地楚人后裔,后来嫁给秦人,接受秦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楚文化传统。要强调的是,5个出生在南方的个体中,有4位是女性,她们应该都是镇守安陆的秦人家属或配偶。秦灭亡后,这些秦人及其后裔大多留在当地,最后走进汉朝。

云梦郑家湖墓地,从实物、文字、图像多个层面生动展示了战国末至汉初的大变革时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缩影。在秦朝发展过程中,诸多族群迁徙交融,逐渐进入大一统体系。尽管他们在文化习俗上仍保留有自身的特色,但渐渐融入华夏礼乐文化之中,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一座座饱水墓,倒映着一个个历史场景;郑家湖墓地,刻录了大一统进程的缩影。湖北云梦古墓生动展示了秦楚文化的逐渐融合,见证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格局的形成发展进程。

(作者罗运兵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赵军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由罗运兵提供。)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制作 |封煜靖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好看,点亮在看↓↓↓


发布人:6538****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