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平日朝夕陪伴学生,容易忽略自己的孩子。
假期是专心陪伴孩子的宝贵时光,也是实现亲子关系融洽和亲子成长的契机。
和孩子聊天的时候,我们容易代入“教师”角色,可孩子需要的是“爸爸”“妈妈”,需要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而非高标准、有条件的期待。因此,我们要注意说话的艺术。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首先,接纳孩子,不去评价。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有缺点,我们都需要接纳。能接纳学生的弱点,为什么就不能接纳自己孩子的弱点呢?当孩子所有的样子都被父母接纳时,才能产生最有力量的教育效果。
其次,学会倾听,发现需求。
与孩子聊天,可以用倾听“三步法”。第一步,专注地倾听。当我们专注地看着孩子,其实就是告诉孩子:你的话很重要,你对我很重要。第二步,觉察自己的情绪。孩子是敏感的,我们倾听时要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当发现自己情绪有波动时,要及时调整。第三步,镜子式共情。及时捕捉到孩子的需求并反馈,实事求是地陈述孩子的感受:“看起来你很愤怒!”“如果是我,也会觉得难受。”“你这样想,总有你的理由,我理解你。”这样的话,孩子会感受到自己被理解、被认同。
再次,有商有量,给出选择。
商量不是命令,我们千万不能说“你不准做……”“你要做……”,而是给出选择,让孩子自己抉择。比如:“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是……你怎么看?”“当然这也只是妈妈的建议,最后怎么选择,主要决定于你自己。”在倾听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并让孩子自己作决定,这样的沟通,孩子更容易接受。
最后,表达感受,营造安全感。
我们的表达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是他的后盾和港湾,家里有温暖和爱。比如,“无论遇到什么,妈妈都会永远爱你!”要给孩子传达的是:无论你优秀与否,我对你的爱是无条件的,做错了事改正就是,并不影响我对你的爱。如此,孩子才会有满满的安全感。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有的话无法当面和孩子说,有些事情不方便表达、不好意思当面解决,这种情况更适合写便条:
第一步,选好纸张,把想沟通的内容书写出来,尽量用聊天口吻,这样交流会更轻松愉快;
第二步,把便条放在显眼位置,让孩子自己发现,也可以直接告诉孩子;
第三步,观察孩子看完便条后的表现,思考下一步的沟通内容。
让便条沟通形成长链条交流,也可以请孩子在便条上回复内容,形成持续沟通。有一个假期,我给孩子坚持写了两个月便条,孩子也学会了用便条表达自己。一次,孩子和爸爸有误解,这个不善于表达爱的孩子主动写便条向爸爸道歉,最后还表达了对爸爸的爱:“爸爸,我是爱你的!”瞬间,让一个粗犷洒脱的大男人感动得泪如雨下。爸爸也给孩子回复了自己的感受。父子俩冰释前嫌,关系也变得和谐起来,这就是便条的力量。
便条的作用太大了,在孩子迷茫时,能指点迷津;在孩子犯错时,能巧妙提出建议;在孩子自卑时,罗列优点让孩子变自信……便条内容也可多种多样,可以表达观点、讲故事,也可以议论、记叙、抒情;长短不必拘泥,可以是单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篇文章;语言可以朴实,也可以生动;便条材料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手机微信,都可以变通!
假期来啦,做好父母角色,学会与孩子沟通,是学问,是艺术,也是我们需要成长的方向。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7月3日03版
本文作者|吴小霞,系重庆市兼善中学蔡家校区中学语文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王佳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