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橡皮和铅笔是冤家,那橡皮和尺子一定是密友。因为每次打开笔袋,粘在一块儿的总是它俩:橡皮和塑料尺之间到底有什么“爱恨情仇”?为什么它们待在一起,尺子就可能会被“啃”掉一块,或者橡皮和塑料尺就变成了“连体婴”?
图源:笔者自制
塑料尺和橡皮的“前世今生”
塑料,是一类高分子聚合物的统称,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咱们常见的塑料尺、塑料笔筒等文具,大多都是由聚乙烯(PE) 、聚丙烯(PP) 、聚氯乙烯(PVC) 等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而橡皮呢,大家都熟悉,主要是用来擦除铅笔痕迹的。它通常由橡胶或者塑料(如PVC) 制成,但是为了让橡皮更加柔软,我们还会向里面添加填充油、塑化剂等成分。
图源:笔者自制
那么,橡皮为啥会对塑料尺“情有独钟”呢?其实,这源于它们材料性质的相似性。橡皮中的填充油和塑化剂就像是它的“润滑油”,特别喜欢和塑料分子“打交道”。当橡皮和塑料放在一起时,填充油和塑化剂就会开始“工作”,它们会渗透到塑料分子之间,削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塑料分子更容易移动和重新排列。这样一来,橡皮和塑料之间的界限就变得模糊,就像被粘在了一起。
图源:笔者自制
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反应?
为了找到这个答案,我们得先聊聊高分子材料的“相似相溶”原理。所谓相似相溶,是指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橡皮和塑料都是高分子聚合物,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橡皮中的填充油和塑化剂作为“溶剂”,能够渗透到塑料分子之间,削弱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实现“溶解”。但这种“溶解”并没有改变塑料的化学性质,只是改变了它的物理状态。
图源:笔者自制
因此,这其实是一个物理变化:塑料还是那块塑料,只是它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被削弱了,导致它和橡皮“黏糊”在了一起——也就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发生了改变,但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橡皮留下的痕迹,能擦掉吗?
橡皮已经和塑料尺粘在了一起或者留下了痕迹,还有什么补救方法吗?这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橡皮和塑料只是轻微地“黏糊”在了一起,那么用一些日常用品就能轻松解决。比如:
酒精、柠檬汁、白醋:这些“酸溜溜”的家伙可是橡皮痕迹的克星。它们能够溶解橡皮中的填充油和塑化剂,从而削弱橡皮和塑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用棉签蘸取适量酒精、柠檬汁或白醋,轻轻擦拭塑料表面,就能去除橡皮痕迹了。
柠檬汁 图源: 摄图网
热水、冰块:热水能让塑料分子“放松警惕”,冰块则能让橡皮分子“冷静冷静”。将塑料部件放入热水中浸泡一段时间,或者将橡皮和塑料一起放入冰块中冷冻一段时间,然后再尝试分离它们。
冰块 图源: 摄图网
苏打粉、甘油、润滑剂:这些“万能小帮手”也能帮你解决烦恼。苏打粉能够去除塑料表面的污渍和油渍;甘油能够滋润塑料表面,使其更容易与橡皮分离;润滑剂则能够减少橡皮和塑料之间的摩擦力,使它们更容易分开。用这些物品处理塑料表面后,再用布擦拭干净即可。
苏打粉 图源: 摄图网
不过,如果橡皮和塑料已经“黏糊”得比较严重了,那么上述方法可能就不太奏效了。这时候,我们可能需要借助一些专业的工具或者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
吹风机:用吹风机对着橡皮和塑料之间的缝隙吹热风,使塑料分子“热胀冷缩”,从而更容易与橡皮分离。 (注意,吹风机不能离得太近,以免塑料变形或者烧焦。)
吹风机 图源: 摄图网
刀具:如果橡皮和塑料之间的粘连比较顽固,可以使用小刀或者刀片轻轻地刮掉橡皮痕迹。(使用刀具时务必小心谨慎,以免划伤塑料表面或者伤到自己哦!)
刀片 图源: 摄图网
专业清洁剂:市面上有一些专门用于去除塑料表面污渍和油渍的清洁剂。可以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清洁剂来处理橡皮痕迹。 (使用前记得先阅读说明书哦!)
清洁剂 图源: 摄图网
如何避免橡皮和塑料的“亲密接触”?
既然橡皮和塑料之间容易发生“亲密接触”,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呢?当然有啦!以下是一些小建议:
分开存放: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分开存放橡皮和塑料文具啦!将它们放在不同的文具盒或者抽屉里,不给它们“亲密接触”的机会。
使用专用橡皮:有些橡皮是专门设计用来擦除铅笔痕迹的,它们通常不含填充油或者塑化剂,因此不容易和塑料发生粘连。
选择不同材质的文具:如果实在担心橡皮和塑料之间的粘连问题,那么可以选择不同材质的文具来使用。比如:用木质铅笔和金属笔筒来替代塑料铅笔和塑料笔筒;或者用其他材质的橡皮来替代PVC橡皮等等。
生活中看似不起眼的现象背后都隐藏着科学原理,只要有心去发现和探究,就能收获许多乐趣和知识哦!
作者 :周文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生
策划&编辑:rain
鸣谢: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高级工程师 郭玮宏为本文提供科学指导。
参考文献
[1] 景维本.“相似相溶原理”浅析[J].教学与管理,1986,(02):75-76+78.
[2]刘帅,邹国华,邓阳,等.略论相似相溶原理的内涵与部分应用[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1,42(11):60-64.DOI:10.13884/j.1003-3807hxjy.2020060181.
来源:上海科技馆
编辑:小咕咕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1.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