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自序时,被一幅“醒着的睡着的人”的画像深深触动——迷迷糊糊到了某个年纪,突然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感越来越弱。
想勤奋,却总是被懒惰打败;想努力,却总是陷入低效率的怪圈;想精进,却总是绕弯路。读了很多书,最后都忘得一干二净;付出了很多努力,却似乎白费了力气。仿佛越用力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
《认知觉醒》就像一根救命稻草,把我从迷茫和焦虑的泥潭中拉了出来,重新认识了自己;又像一盏明灯,指明了方向,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和摆脱眼前的困境,重获新生。
人生就像是在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谁的模糊越严重,谁就越混沌。最大的焦虑根源在于“模糊”,没有清晰的方向。这种模糊让我们感到迷茫和恐惧,成为人生的困扰之源。要消除焦虑,必须搞清楚方向。
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只是在为自己的行为和欲望找借口,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
读完一本书后,别太在意记住了多少内容,即使整本书都记不住也没关系,只要有一个点、一句话触动了你,并让你发生了改变,这本书就没有白读。
读书的关键在于实践,抓住书中最打动你的部分,进行反思和行动,最终实现改变。
当你从未主动做成一件事时,总会以为做成一件事很容易,于是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欲望和想法。结果是,欲望越多,就越难做成事。
我们总是想同时做很多事情,比如考研、学画画、考GRE、学烹饪等等。结果任务太多,反而无法深入专注每件事,最终一事无成。
如果你觉得别人讲的道理有理有据,而自己暂时无法反驳,碰巧自己又非常想做这件事,那就相信他们是对的,然后坚定地行动吧。
常常想得多,做得少。总是想先看到结果再行动。时间就在犹豫和观望中悄悄溜走了。如果没有更好的方法,那就以别人成功的经验为借鉴,坚定地走下去。
我一直很好奇,一个人觉醒的起点在哪里?现在大概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觉知”。当一个人能够觉察到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时,就会主动做出新的选择。
“觉”就是觉察,“知”就是知道。只有觉察并知道什么是好与不好,主动做出新的选择,才是真正的觉醒。而想要觉醒,“现在”永远是最好的开始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