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提升大气监督帮扶问题发现和整改质量,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共赢,生态环境部开设“监督帮扶看成效”栏目,展示重点区域相关省份和城市大气监督帮扶做法和成效,今天推出江苏省典型案例,供各地学习借鉴。
如今,在江苏省无锡市,智慧化的“非现场”执法手段正成为大气监督帮扶工作的坚强后盾。
“我们形成了以非现场执法为主要方向的新质战斗力,突破了时空限制与人数限制,在实时全面、高效便捷、无事不扰间找到了平衡。”江苏省无锡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说。
作为大气监督帮扶的重点城市,无锡市根据生态环境部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工作方案要求,积极落实“精准、科学、依法”的治污方针,创新探索新技术新装备的集成应用,利用大数据分析、无人机、视频监控等多种“非现场”监管手段,不仅助力大气监督帮扶更精准科学,也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靠人盯”到“靠数治”,搭建起环境执法智慧平台
近年来,无锡市市场经营主体数量不断增长,人少事多、点多面广的现象在无锡市越发突出。
“办理排污许可的企业近5万家,共计10万家监管单位,而一线的环境执法人员仅有170多人。”执法局工作人员坦言。“解决监管对象多而执法人员少的难题,加强非现场执法监管成为可行的路径。”
走进无锡市生态环境指挥调度中心,记者随即被监控大屏上的大气环境污染立体监测系统所吸引。屏幕正实时显示各区域天气情况、排名统计、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数值等数据。
“通过这个系统,我们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市范围的大气立体监测网络。”据悉,无锡市大气环境污染立体监测系统以保障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目标,建成“1个大气综合超级旗舰站+10个光化学及颗粒物组分站+2个传输通道站点+2个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站+300个加密微型网格站”的大气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监测网,实现了大气环境管理“预警、溯源、评估”全流程。
大气综合超级旗舰站是无锡市大气环境污染立体监测系统的核心,为分析无锡市整体空气质量情况提供了强大数据支撑。“这是全省最大、最全的综合性监测站点,监测设备超过30种,具备全面的颗粒物化学组分、光化学评估及气象扩散条件等监测能力。”执法局工作人员指着环境监控中心楼顶的白色房子说道。
从“现场办”向“科技管”,精准高效锁定污染源
近年来,无锡市以科技保障助力治气攻坚,形成了“傅里叶红外+无组织布控+走航”的大气污染精准执法监管防控模式,为大气治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无锡,根据大气立体监测系统初步判定有大气污染异常的主要区域,会有执法人员在附近的制高点部署相关设备。设备采用“傅里叶红外”遥感监测技术进行监测,能针对问题区域3公里范围的大气污染因子进行溯源扫描,从而锁定“污染元凶”。
“在开展现场执法工作前,我们还会利用搭载了‘灵嗅’设备的无人机开展走航,与传统大气走航车搭配溯源,实现对高值或异常点位的进一步定位确认。”现场执法人员告诉记者,“在精准监管的同时,在整个非现场执法准备过程中,也对企业实现了‘无事不扰’。”
这些新技术新装备的引入,是开展非现场执法和大气监督帮扶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必要的科技保障,使得全市各区域的大气污染情况可以实时获取,为执法部门提供了准确的“问题地图”。
变“事后罚”为“事前防”,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幅度全省第一
走进无锡市一家汽车用品公司的安全环境部门,记者看到部门负责人坐在电脑前,正在企业“环保脸谱”平台上查看是否有异常情况预警。
“这是江苏环保脸谱的小程序,有了它,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厂区信息、危险废物数据申报与问题整改等情况,对我们而言方便多了。”安全环境部负责人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
通过这样的智慧系统,一方面,生态环境部门会将“在线监控数据缺失”“用电监控数据异常”“工况监控异常”等情况自动推送至企业“环保脸谱”平台,提醒企业及时检查处理环保隐患问题,为企业做好预警服务。另一方面,企业依据平台推送的信息及时开展问题整改,避免企业在环境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而受到处罚。
“生态环境部门通过非现场执法方式进行监管,如今进厂次数变少了,但帮扶更精准了。”提及近年来的变化,企业负责人深有感触。
无锡市用亮眼表现和实际成效在大气监督帮扶这项工作中交出高分答卷。数据显示,2024年截至10月,无锡市PM2.5年均浓度为25.4微克/立方米,绝对值排名全省第二。
供稿 |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执法局
编辑 | 廉伟